中電核離京,央企總部版圖再變陣
又一家央企遷出北京,這次的落戶地是山東煙臺。
2022年5月1日,中電投核電有限公司(簡稱“中電核”,國家電投核能總部注冊實體名稱)完成從北京遷往山東煙臺涉及的工商變更注冊手續,順利取得新版營業執照,標志著國家電投核能總部正式落戶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
據選址960不完全統計,包括中電核,2021年以來已有10家央企宣布進行總部選址或搬遷(含重組和新設),上海(3家)、雄安新區(3家)、深圳(1家)、武漢(1家)、贛州(1家)、煙臺(1家)喜提央企落戶。
離開北京,中電核奔赴“核電之城”
信息顯示,中電核屬于央企國家電投二級單位,成立于2004年12月8日,注冊資本逾228億元,原注冊地北京市西城區,已正式遷至煙臺市。
從簽約至注冊地變更,中電核遷至煙臺歷時半年多:2021年9月,國家電投集團總部與山東省簽訂《深化戰略合作協議》;2021年10月,國家電投集團與煙臺市人民政府簽署《“碳達峰、碳中和”全面合作及項目投資發展協議》,決定將國家電投集團核能總部遷往山東煙臺;2021年12月30日,國家電投核能總部基地落戶山東并正式揭牌;2022年2月25日,國家電投核能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中電核煙臺核電基地召開。
為什么是煙臺?
匯聚一批三代核電項目、培育了一批核電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集聚了國內一流的核電創新資源,山東煙臺被稱為北方“核電之城”,中電核在煙臺也早有重磅項目布局。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煙臺是北方核電重鎮,國內核能企業在煙臺規劃了海陽核電、國家級先進能源示范區、華龍一號工程、國和一號工程等4大核電項目,總裝機超3200萬千瓦,相當于1.5個三峽,總投資達5300多億元。
其中,海陽核電項目由國家電投投資建設,總投資1281.8億元,規劃建設了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總裝機750萬千瓦,并預留兩臺擴建余地。如8臺機組未來全部建成,年發電約816.8億千瓦時,可滿足山東省13%的用電量,相當于每年節約原煤342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400萬噸、二氧化硫20.8萬噸、氮氧化物18萬噸。
▲國家電投集團投資建設的海陽核電
從自然資源和政策引導兩方面,煙臺都有顯著的核電發展優勢。
一方面,核電廠址是十分稀缺的戰略性資源,對地震、水源、水文、氣象、交通、環保、人口分布等諸多因素有著嚴格要求與限制,適合建造大型核電站的廠址少之又少,煙臺恰有適宜的核電廠址資源。
另一方面,煙臺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引導促進核電產業發展,早在2004年,煙臺就成立了煙臺市核電項目建設辦公室,是國內首個成立核電辦的地級市,2008年,煙臺市政府出臺了全市首個核電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煙臺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核電產業的意見》。
對于國家電投集團而言,將核能總部遷至煙臺能夠貼近項目、貼近產業、貼近市場。
10家央企變陣,6座城市喜獲遷駐
據選址960不完全統計,包括中電核,2021年以來,已有10家央企宣布進行總部選址或搬遷(含重組和新設),落戶城市包括上海(3家)、雄安新區(3家)、武漢(1家)、深圳(1家)、煙臺(1家),另外新組建的中國稀土集團落戶江西贛州(1家)。
2021年12月28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與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啟動總部項目建設。
2021年12月25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部遷駐深圳大會舉行,標志中國電子集團總部正式遷入深圳。
2021年12月24日,中國船舶集團總部正式搬遷至上海,總部將在上海老西門附近暫時選擇一棟大樓作為臨時過渡。
2021年12月23日,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總部設立于江西贛州,中國稀土集團由中國鋁業、中國五礦、贛州稀土等公司共同出資設立。
2021年11月29日, 中國核建宣布,該公司總部已正式搬遷至上海青浦中核科創園,除此之外,中核集團上??偛恳舱谕七M中。公開資料顯示,中核集團上??偛看髽琼椖课挥谄謻|世博A片區,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
2021年9月2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總部搬遷武漢大會召開,標志著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總部從北京回遷到湖北。
2021年9月25日,由西電集團等重組而成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成立,總部選址上海。
2021年5月,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在雄安新區注冊成立,該公司由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兩化”重組而成。
2021年4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揭牌,這是首家注冊落戶雄安新區的央企。
央企搬遷出京或在其它城市新設由高層部署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
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過多資源集中一城一地,催生了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加重了城市運行的負擔。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導向。另外,2020年5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始實施,2022年正好是收官之年,按照國資委部署,將開展督查評估考核,要求在2022年上半年在重點難點任務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完成三年行動主體任務。
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跑”,央企總部留駐北京的必要性逐漸下降,而進一步貼近市場、貼近產業鏈上下游,更有利于央企做強做優做大。
在這一趨勢下,央企總部版圖悄然變陣。截至2021年12月23日,中國一共有97家央企,在空間分布上,上海7家、廣東5家、東北5家、港澳4家、武漢3家、成都1家、贛州1家,其余在北京。
其中,上海有中核集團、中國船舶、中國寶武鋼、中國遠洋海運、中國東方航空、中國商飛、中國電氣裝備;廣東有南方電網(廣州)、南方航空(廣州)、中廣核(深圳)、華僑城(深圳)、中國電子(深圳);東北有中國一汽(長春)、中國一重(齊齊哈爾)、哈爾濱電氣(哈爾濱)、鞍鋼集團(鞍山)、中國華錄集團(大連);雄安新區有中國華能、中國衛星網絡通信、中國中化;港澳有招商局(香港)、華潤集團(香港)、香港中旅(香港)、南光集團(澳門);武漢有中國三峽、東風汽車、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成都有東方電氣集團;贛州有中國稀土集團。